後龍過港隧道與過港貝化石層石碑

歷史建築
海線鐵路,興建於日治時期大正十一年,反映了當時台灣經濟逐漸繁榮,南北運輸量大幅增加,舊有縱貫鐵路(山線)面臨運輸瓶頸,因此總督府在竹南與彰化之間,闢建海岸線鐵路。
舊海線鐵路隧道直到民國六十二年,鐵路縱貫線全面電氣化,海線鐵道西移改道後,走入歷史。三座後龍過港隧道隱身於台鐵舊海線廢隧道;隧道前的右側有小徑,通往上方的小平台上苗栗縣政府於民國44年(1955)立有一塊石碑,正面刻寫「過港貝化石層」,背面刻有「古蹟依法保存不得濫墾」尚待確認是當時所刻附。
三座隧道六個洞門的建造型式都不相同,左右不對稱,主要是輔助穩定邊坡,其中第一號隧道為防範海風挾風沙覆蓋鐵軌,南口遷延伸20公尺作為明隧道;這是平原地帶海線唯一有火車隧道,也是全國最低海拔的隧道景觀。
火車隧道,內壁完全以紅磚砌成,磚塊一層層的往上疊砌,形成一漂亮的孤形,據說開鑿時完全未用樑柱支撐,抬頭往上望,孤形頂部的紅磚有一道道黑色的痕跡,這是由於過去的火車都是以煤炭做為燃料,火車行經之處都帶著一串烏黑濃煙,紅磚就是這被燻黑的。
原火車鐵軌已改建不復存在,不過地上還留著許多舖軌用的小石頭,隧道兩旁約每隔六十公尺處,便設一個拱形凹洞,這是為了讓隧道內的工人緊急避車之用。

相關連結:
1. 後龍過港貝殼化石
2. 苗栗縣歷史古蹟
3. 全台歷史古蹟
步道與停車場,拍攝於2010/4/3


通往後龍過港隧道的步道,拍攝於2010/4/3


步道與周圍山景,拍攝於2010/4/3


從北側第一座隧道左側山坡上的過港貝化石層石碑於民國四十四年立,拍攝於2010/4/3


北側第一座隧道北側出口,拍攝於2015/11/29,隧道內已無任何照明燈


北側第一座隧道北側出口,拍攝於2010/4/3,仔細的話你可以發覺在那時候隧道內的燈是有點亮的。


北側第一座隧道內部,拍攝於2015/11/29


北側第一座隧道內部,拍攝於2011/8/6,於2011/8/6再去的時候,隧道內的燈完全沒有點亮,稍為看一下並不是被偷電線,而是有人將主電線斷開後再用電線膠布綑綁(應該是政府單位所為,原因為何就不清楚了)。這叫一般人怎敢進去隧道裡面呢?所以這次的探險宣告失敗。地方政府(縣府或者鎮公所)既然花錢整修,就應該繼續維持下去,不然怎麼會有遊客呢。上一次來還有三四輛車及腳踏車(對照上圖的停車場照片),這一次則完全沒有其他車輛來此。這一次補拍隧道的磚造結構。


第一座隧道南側出口,拍攝於2015/11/29


第一座隧道與第二座隧道間的道路,拍攝於2015/11/29


第二座隧道北側出口,拍攝於2015/11/29


第二座隧道內部,拍攝於2015/11/29


第二座隧道南側出口,拍攝於2015/11/29


第二座隧道與第三座隧道間的道路,拍攝於2015/11/29


第三座隧道北側出口,拍攝於2015/11/29


第三座隧道內部,拍攝於2015/11/29


第三座隧道南側出口,拍攝於2015/11/29


第三座隧道南側出口及火車造型裝置藝術,拍攝於2015/11/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