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獎溪義渡

縣(市)定古蹟
臺灣地形南北袤長,中央山脈縱貫其中,因此河川流短水急,素稱險絕,溪流窄者尚可以涉水而過,或搭橋而渡;溪流寬者則需靠船筏,否則難以渡過。又因氣候季節關係,有明顯的乾旱枯水期與雨季洪水期之分,夏秋多雨,河水暴漲,船渡更成為重要交通工具。根據連橫《臺灣通史》的分類,臺灣船渡分成官渡、私渡、義渡。官渡要納渡稅,私渡易被勒索敲竹槓,甚至有因不遂所求而謀財害命的弊端發生。所以地方官吏與鄉紳奔走提倡,籌措資金,僱船夫、置舟筏、倡行義渡,嘉義八獎溪義渡在此背景下出現。嘉義縣最重要的河川為牛朝溪與八獎溪(即八掌溪)。八掌溪發源於玉山,西流經嘉義市南,由布袋港入海。溪長74公里,流經面積478方公里。其間匯合了急水溪,向南流,往鹽水鎮之南,分出支流鹽水溪,在蚊港入海。此溪舊河口在稍北鹽水鎮地方,又因與番子坑(赤蘭溪支流)、赤蘭溪、石弄溪、尖山坑、沄水溪等八條小溪谷合併而成,因名八掌溪。但因洪水侵襲、嘉南平原隆起,與河川沖積作用,引起新生道頭部侵襲作用,造成八掌溪下游曾四次改道。八掌溪渡口,由諸羅山南下有5個,其中偏西的4個渡口,大抵在水上鄉,今渡口亦不留殘蹟。偏東的渡口,在八掌溪北岸彌陀禪寺西方五百公尺處,即今八獎溪義渡口所在。此渡口始設年代,已不可考。民間相傳在康熙54年(1715)諸羅知縣周鍾瑄曾在此設立渡口,編筏濟人,但查證志書未見此記載。當時由嘉義經此渡口至店仔口的交通路線,係由嘉義城南門,經南門田仔(今宣信街)入草地尾(今芳草里),過諸羅山大圳橋(即草地尾橋),至八掌溪邊,渡河。渡河後,或南行入今臺南市(原臺南縣)白河區;或東南行,東入阿里山,是漢人入山墾殖之途,也是與阿里山原住民貿易的捷徑,故人車往來頻繁,物產貨運不停,成為交通繁忙的渡口,遂有必要設義渡,以利行旅,避免私渡任意勒索之害。道光27年(1847),當地土紳耆宿共同商議,出錢出力,購田收租,以這筆租金收入,於夏秋雨水天時,雇工給食,住宿在岸邊,早晚擺渡方便行旅渡河。果然順利成事,並於10月立〈八獎溪義渡碑記〉於渡口北岸,詳記其事,以為紀念。這次義舉,捐款的有附近郊舖,士紳、村莊等85個單位。其中村莊經分析地理位置,發現包括渡口以南至三界埔,東至觸口、公田各莊,即今中埔鄉全部、水上鄉、番路鄉部份,均經由此一渡口,由南門入嘉義城貿易。義渡設立後,往來交通更便捷,行旅增加,更促進嘉義地區的經濟繁榮。日治時期,當地士紳恐義渡產業遭吞沒,乃推舉郭標及中埔庄長林乾負責田產管理。大正12年(1923)為鐵線橋所取代,走入歷史。時至今日,只剩下義渡碑屹立在八掌溪畔,彌陀禪寺旁,見證著先人艱辛的開拓歷史!

相關連結:
1. 彌陀禪寺
2. 八獎溪義渡
3. 嘉義市歷史古蹟
4. 全台歷史古蹟
通往八獎溪義渡樓梯,拍攝於2015/6/20


解說牌,拍攝於2015/6/20


土地公像、八獎溪義渡與旁邊的義民塔,拍攝於2015/6/20


八獎溪義渡與旁邊的義民塔,拍攝於2015/6/20


八獎溪義渡,拍攝於2015/6/20


八獎溪義渡石碑,拍攝於2015/6/20


八獎溪義渡石碑座,拍攝於2015/6/20


八獎溪義渡整修碑記,拍攝於2015/6/20


義民塔,拍攝於2015/6/20


義民塔底部,拍攝於2015/6/20


日據時期吊橋遺跡 大正12年(1923)鐵線橋,拍攝於2015/6/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