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游泰端宅

歷史建築
永昌在清代官方文獻上稱為務祿干社,日人改稱「鹿寮社」,位置在今省道臺9線361公里大彰加油站一帶,是恆春阿美族建立的部落,阿美族語稱「pakuriyan」。日治時期里壠(今關山鎮)至卑南(今臺東市和卑南鄉)間鐵路穿過部落,燃煤的蒸氣火車頭常有火星飛出。火車經過部落時,萬一火星掉落民宅的茅草屋頂時,就會引起火災。所以日人與部落頭目和長老商議後,乃有遷村計畫。
1935年(紹和10年)在鹿寮社西側臺地上(阿美族與稱該處為「laga」建立新社,社區作棋盤式規劃,道路兩旁種茄苳樹(今已成蔭)。新部落規劃整齊,每家分配住宅用地1.5分。配合當時臺東廳在平地原住民部落推行的「番屋改造」、「模範番社」政策,新的住宅在日人址導下改為木造茅草屋頂,屋內裝修仿日式,但仍保留阿美族傳統風格,稱為改良式番屋,今日就成了改良式傳統家屋。新社地名沿用鹿寮,1968年(民國57年)起改稱永昌。
游宅實為張宅,張宅即為原住民改良式傳統家屋的代表。木構造長屋,外牆雨淋板。入口開在山牆面,適當位置開窗,上有雨遮。進門為通道,兩側設8個房間,以因應眾多家族成員,床舖均為和式,結合阿美族連床風格; 另有客廳、廚房,廁所在外。屋頂原先舖稻草,後來改用鐵皮浪板。為出入方便,後來在長屋中間另開一門。張家因人口日眾,於2001年在傳統家屋前方另外興建二層樓洋房居住,傳統家屋改作倉庫使用。

相關連結:
1. 台東縣歷史古蹟
2. 全台歷史古蹟
外觀,拍攝於2015/12/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